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时间:2024-03-30 22:35:2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法、联想想象法: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讨论点拨法: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重点难点】

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介绍创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2.朗读、背诵,对内容相近或体裁相同的诗作比较阅读。

3.组织一次古代诗歌(不限于学过的)朗诵比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从今天开始,我们将继续欣赏五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

1.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因而能够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这个时代,后世称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且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为:被。歌:诗的体例。意思是茅屋被秋风所破坏。

2.全诗段意

①秋风破屋——惨

②群童抱茅——悲

③长夜难眠——哀

④广厦庇寒—一愿

3.思想内容。

这首诗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不仅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现实,而且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思,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的呼喊。

4.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频繁的韵角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正因为有了现实的触动,有了内心的渴望,诗句才能这样不假修饰,从胸臆中自然涌现。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5.关键语句

最末一段,集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思想境界。

6.艺术特色。

全篇重在揭露现实,结尾闪耀理想之光芒,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篇。全诗作者根据切身的生活现实,如实写来,使读者真切地感到诗人的痛苦。组织材料时,层层深入,情不自禁地说出自己的愿望,画龙点睛,水到渠成。

7、练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有描写,有叙事,有抒情,请在诗中各找出一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杜甫在这首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第一节开头两句是叙事,以下三句是描写;第二节全部是叙事;第三节开头两句是描写,最后一句是抒情,其余都是叙事;第四节全部是抒情,兼有议论。描写涉及到事物的形态,叙事 ……此处隐藏12295个字……?(卷、飞、渡、洒、挂、罥、飘转)

⑵赏析第二诗节

读此节你会想像怎样的情景?

明确:一群顽皮孩童当着诗人面将茅草抱走,诗人十分焦急,喊得口干舌燥也无济于事,回来倚着拐杖独自叹息。

诗人此时怎样的心情?(焦急而又无可奈何)

⑶赏析第三诗节

读此节你会想像怎样的.情景?

明确:狂风怒吼之后秋雨大作,满屋漏雨。可秋雨不依不饶下个不停,那床盖了多年的被子冰冷似铁,且又被睡觉不老实的孩子踢破,诗人在这样湿冷的屋子里瑟瑟发抖,如何能挨到天明呢?

设计过渡问题,承上启下: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看看第三节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讨论明确:“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陈旧,很脏很硬,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杜甫曾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有些字看来很平常,揣摩起来则含义丰富,由此可见杜甫锤炼语言的功夫。

⑷设计问题转入第四节的赏析:“长夜沾湿何由彻?”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齐读第四节,看本段表现诗人怎样情怀?

讨论明确:忧国忧民诗人并没有对自身的遭遇叫苦连天,而是跳出个人的圈子,推己及人,由眼前个人不幸想到了普天下所以的“寒士”,希望他们能拥有千万间避风雨的“广厦”。这是一种大胸怀,一副热心肠!如果这一理想变为现实,作者表示自己受冻至死也满足,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情操!正是这种胸怀天下的博大襟怀,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千百年来激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⑸最后教师做陈述总结:忧国忧民的诗人,总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陕西民歌中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是对诗人的爱戴和敬仰。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再齐读全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四、练习设计

(一)诗中采用哪些表达方式、试举例说明?

(二)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拍、层次和韵脚。

(三)指导学生读出语调升降、语速快慢和语音轻重。

(四)欣赏朗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记叙、抒情想结合的写法。

3、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吟诵、联想,把握诗歌意象,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人的思想感情。

2、学习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难点:

个别语句的理解。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对联激趣:

出示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请同学们从对联中找出相关的文学知识,看谁找得又多又快。

[点拨]学生自由回答,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课外积累的积极性。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的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最为著名的有“三吏”“三别”,还有我们学过的《春望》等等。今天,我们就再次感受一下“诗圣”的魅力,一起走进他的“草堂”。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听读

[学生活动]:仔细听录音,注意个别字词的读音。

[提 示]: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

2、自读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想象、联想理解课文。

3、审读

[学生活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意思。

[提 示]:

A、秋风破屋的.情景

B、群童抱茅的感叹

C、长夜沾湿的苦痛

D、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围绕“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三个话题,结合课文1、2、3段,将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按照“读原段——找特征——善想象”的步骤学习诗文。

[学生活动]

第一、二小组:感受秋天

[提示]:

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特征:狂风肆虐、乌云密布、大雨将至、暗淡愁惨

想象:描写环境时不应仅仅局限于文中景物,可借鉴《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的景物描写方法。

第三、四小组:踏访茅屋

[提示]:

原文:“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公然抱茅入竹去”、“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特征:破烂不堪、不蔽风雨、千疮百孔、生活艰难

想象:重点表现茅屋的破烂,孩童的顽皮,可加入细节描写。

第五、六小组:走近杜甫

[提示]:

原文:“老无力”、“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特征:年老体弱、孤苦无助、焦灼痛苦、彻夜难眠

想象:可从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心理、动作等方面进行描述。

小结:

以上三段主要通过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为我们描述了狂风破屋、群童抱茅、长夜沾湿的情景,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此时此刻,诗人想到了什么?

2、探究

别林斯基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杜甫被称为“诗圣”,结合文章第四段,你能说说他的伟大之处吗?

[学生活动]:齐读最后一段,畅所欲言。

[提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现了作者舍己为人的济世情怀。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理想。

四、总结拓展

本文叙写了大风破屋、群童抱茅、草堂漏雨如注、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表露出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同学们,大家还知道哪些像杜甫一样的忧国忧民的文人,还记得他们的肺腑之言吗?

[学生活动]:积累

[提示]:柳宗元“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